免疫力也有“年龄”,你的免疫力“几岁了”?

日期:2022年09月12日 15:0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沧州医教研究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田毅 王蕾 许郑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点击:[ ]

新冠病毒感染后引发的全身慢性炎症 (SCI)。SCI不仅可削弱人体免疫力,使感染、肿瘤更易发,还与心血管、代谢异常、骨质疏松等多类慢性病相关。然而SCI诱因多样,包括慢性感染、缺乏运动、肥胖、睡眠障碍、心理应激、社会孤立、接触外源性物质等。2019年底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最新观点认为,这些纷杂的诱因归根结底触发了同一效应——衰老。换言之,“衰老”是引发SCI的关键病理机制。

那么,“衰老”是否仅仅与生理年龄相关?是否有可能对“衰老”进行量化的临床评估?下面将对近期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。

一、与年龄相关的“衰老”

老龄人群中的全身慢性炎症状态被认为部分与细胞衰老相关。细胞衰老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增殖的停滞,并发展为多方面的“衰老相关分泌表型”(SASP),最为突出表现是多种促炎细胞因子、趋化因子的释放,并造成持续性的炎性状态。

这种慢性炎性状态因与衰老相关,因而被称为炎性衰老”,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。炎性衰老是多种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,如肥胖、心血管疾病、神经退行性疾病等。

如果炎性衰老理解为年龄相关免疫异常反应,那么就意味着年龄可影响总体人群的免疫状态。年龄相关的免疫老化特征,体现为:

CD4+、CD8+T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,数量下降,功能增强。在20岁之前,CD4+T细胞数量与年龄呈负相关,而功能呈正相关。CD8+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与年龄正、负相关性则见于全年龄段。

NK细胞数量、功能出生后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。

可见,与年龄相关的“炎性衰老”的主要表现为免疫状态的变化,具体可体现为淋巴细胞数量、功能发生特定趋势的改变;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特定的淋巴细胞数量、功能变化水平或许可以反应个体的“免疫年龄”。

二、年龄不是“免疫衰老”的唯一影响因素

从年龄角度观察炎性衰老或是免疫衰老具有较大个体差异,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存在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的可能。现阶段研究明确了多类相关因素,包括 :

1.体重过低或肥胖

低BMI人群CD4+T细胞功能显著降低,内脏脂肪过多可促进炎症的发生,并导致炎症的全身性蔓延(图1)。

 

图1. BMI对淋巴细胞亚群数量、功能的影响。*p<0.05

2.不良生活习惯

熬夜使得CD4+T细胞、CD8+T细胞、NK细胞功能明显下降。高盐饮食可促使巨噬细胞表现出促炎表型,而下调Treg及其抗炎活性(图2)。

2. 不良生活习惯对淋巴细胞亚群数量、功能的影响。*p<0.05,***p<0.001

3.生化指标异常

高血糖、高血脂人群中CD4+T细胞数量明显更高,而NK细胞功能明显降低。

4妊娠

妇女妊娠期CD8+T细胞、NK细胞功能显著降低。

除了上述危险因素外,SCI的发生可能在婴幼儿时期便埋下“祸根”。母亲孕期生活方式及环境暴露可从表观遗传学方面影响胎儿日后SCI的发生风险。出生后婴儿期、儿童期环境中的微生物暴露、心理压力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新陈代谢、免疫反应,并促进成年后SCI的发生。

5.疾病

临床上许多患者由于治疗、疾病因素同样可经历免疫异常。伴发低蛋白血症、糖尿病、肝衰竭、接受化疗、肝移植患者均呈现出典型的免疫抑制状态,具体可体现为CD4+CD8+T细胞、NK细胞数量、功能显著降低。

相反,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虽然体内存在异常活跃的免疫炎症反应,但却伴有明显的免疫衰老特征,具体表现因具体病种而异。如CD4+T细胞数量的显著降低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(SLE)、自发免疫性肝炎,CD8+T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可见于SLE、干燥症;而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均可发现NK细胞数量、功能的显著降低。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所导致免疫衰老,同样可引起SCI的发生,并进一步导致胰岛素抵抗、血脂异常、高血压的发生,由此增加代谢综合征、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。

由此可见,“免疫衰老”是各类免疫损伤因素的综合体现,并由此导致SCI的发生。因此评估免疫衰老的程度,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SCI的发生风险。

(第一作者系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,讲师)

 

上一条: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

下一条:双蛋白面包的制作与营养成分分析

关闭

版权所有:沧州市营养协会       推荐1024*768分辨率,16位以上颜色,IE6.0以上版本浏览器